若当年那30万国军真撤到了缅甸,后果还真不堪设想
1959年,宋希濂以稳健的步伐走出了北京功德林看守所的大门。在改造期间,他表现优异,因而相较于黄维、周养浩等坚持己见的顽固分子,他更早地重获了自由。
谈及宋希濂,其身份堪称错综复杂。早年,他与陈赓携手踏入程潜所创办的广州陆军讲武学校,二人志趣相投,迅速结成莫逆之交,继而一同报考了黄埔军校。
在陈赓的感召下,宋希濂逐步接触并深入了解了共产主义理念,继而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步入晚年,宋希濂时常感慨:“我的一生中,唯有陈赓一人,堪称我生命中无二的兄长,他是我最真挚的良友。”
自中山舰事件发生之后,蒋介石着手整顿黄埔军校内部的共产党员。在人生的重要分岔口,宋希濂无视陈赓的劝阻,毅然决然选择退党。自那时起,他们的命运轨迹便各走各路,人生轨迹自此大相径庭。
“四一二政变”爆发后,宋希濂高举屠刀,将锋芒指向昔日的战友,遵从蒋介石的号令,屡次对红军发起了残酷的“围剿”。1935年,宋希濂的部队将我党早期杰出骨干瞿秋白拘捕。鉴于往日并肩作战的情谊,宋希濂本意是想劝诱瞿秋白投降。
然而,对于共产党员,蒋介石曾严下禁令:“宁错杀一千,勿使一人漏网。”宋希濂并未违背蒋介石的旨意,秘密处决了瞿秋白。在撰写个人回忆录时,宋希濂对这一决定深感懊悔,直言:“这成为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。”
在执行对红军的“围剿”行动中,宋希濂对蒋介石的命令始终恪遵不渝,因此他逐渐在民间被冠以“鹰犬将军”的称号。
然而,在关乎民族大义的关键时刻,宋希濂展现出了冷静的判断力。淞沪会战爆发之际,他率领国军第36师挺进上海,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。上海沦陷后,他又率部坚守南京城池。
尽管淞沪会战与南京保卫战均以中国军队的战败落幕,宋希濂的英勇之举却毫无疑义,其卓越表现也深得蒋介石的信赖,于1938年荣升为第71军的军长。
在抗日战争的尾声,宋希濂肩负起第11集团军总司令的重任。在滇缅战役的关键时刻,他运筹帷幄,率领部队与远征军协同作战,发起了猛烈的反攻,共歼敌逾万。
因战场上的卓越表现,宋希濂于1944年10月跻身陆军大学将军班,潜心深造。学成归来后,他长期在新疆地区服务。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,宋希濂屡次获得蒋介石的表彰,为民族解放事业贡献了巨大力量。然而,随着解放战争的硝烟弥漫,宋希濂再次置身于人民的对立面。
历经三载的较量,国民党因失却民望,在战场上连连败退。随着辽沈、淮海、平津三大战略决战相继落幕,蒋介石政权覆灭的命运已然注定。
1949年四月,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,气势磅礴,即将对国民党展开决定性的攻势。迫于压力,国民党政府只得撤退至广州,而到了十月,又迁回重庆。
在渡江战役尚未正式打响之际,国民党阵营内部便已显现出裂痕。代总统李宗仁意图与我党展开谈判,希冀以长江为界,实现南北分治。然而,蒋介石却对放弃大陆统治心有不甘,始终寻求时机以期卷土重来。
鉴于西南地形之复杂多变,蒋介石意图退守此地,蓄势待发,以期未来能与中共在我党主导的中原地区展开角逐。然而,此刻蒋介石身边可用之人寥寥无几。陈诚已赴台湾,杜聿明、范汉杰、廖耀湘均被俘获,黄百韬、邱清泉亦在战斗中英勇牺牲。此时,他所能倚重者唯有宋希濂与胡宗南。尽管胡宗南在与我军的交锋中屡遭败绩,但蒋介石真正信赖的,实则只有宋希濂一人。
宋希濂麾下拥有十万的雇佣兵,胡宗南指挥的兵力更是高达二十万。虽然这三十万都是国军中的精英力量,但宋希濂已深刻领悟到,仅靠这些军队,根本无法抵挡我军解放西南的决心。若遵照蒋介石坚守四川的指令,无疑等于自取灭亡。
那一晚,宋希濂拜访了胡宗南的居所,对时局进行了深入的剖析。经过一番彻夜长谈,两人达成共识,认为坚守西南之地已无可能。当前,国民革命军唯有继续向南挺进,抵达缅甸,以保存现有战斗力,待时机成熟再筹划反攻之计。
该方案表面上看似乎可行,实则遭遇众多难题。首要问题是物资补给,三十万大军每前进一步,所需物资消耗巨大。一旦这支庞大军队踏入异国领土,如何确保粮食和弹药的充足供应,成为一大挑战。
缅甸军队的军事实力或许并不突出,然而鉴于英国长期在此地殖民,这支部队若向南方推进,是否可能同英国殖民当局发生冲突?
当前,二野、四野的部队正步步紧逼,宋希濂敏锐地察觉到,若稍有迟疑,国军恐将重蹈历史覆辙,遂毅然亲自飞赴重庆,向蒋介石详述了自己的战略部署。
蒋介石闻知宋希濂的谋略,勃然大怒,斥责其消极避战,指责其率部撤往缅甸,是对党国的背叛之举。在校长一顿严厉的责骂之后,宋希濂无奈返回四川,只得硬着头皮应对解放军的猛烈攻势。
1949年11月,刘邓大军勇猛挺进大西南,而宋希濂所率领的第14兵团则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,士气低落至极。随着解放军入川,所向披靡,第14兵团最终被全数歼灭。
12月19日,宋希濂率部残存势力西撤至西昌,不幸被我军合围。宋希濂本人亦在大渡河畔被我军生擒。至于胡宗南,境遇亦堪忧。卢汉在云南宣布起义后,国军在西南的局势已是江河日下,兵败如山。胡宗南遂不顾部队,私自乘坐飞机悄然逃离至台湾,最终在1962年于台湾抑郁而终。
败军被俘之际,宋希濂亲历了我军内部官兵间的平等相待,以及军民间和谐融洽的关系。相较之下,国军派系纷争,贪污腐败盛行,早已与民众利益背道而驰。宋希濂深感,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终将失去民心,国军的覆灭亦在所难免。
在改造过程中,宋希濂展现出了极大的积极性,主动坦白了自己的过往罪行。1950年,陈赓将军重返功德林,探访黄埔时期的旧友,与宋希濂重逢。
昔日,他们同在一条战壕并肩作战,而今,一人成为了开国将军,另一人却沦为阶下囚。尽管身份悬殊,陈赓依旧对宋希濂保持着应有的尊重,并诚恳地劝导她安心接受改造,待出狱之日,再续昔日友谊。
1959年,宋希濂获得特赦,随后,组织为他安排了一份文史专员的工作。如同众多前国民党将领,宋希濂亦成为了政协委员。
彼时,宋希濂每月可领得200元津贴,此薪资在那个时代已超越绝大多数人。然而,他内心始终感到一种空虚。妻子在战火中离世,儿女们亦远赴美国定居。面对日新月异之中国,他却难以寻觅到归属之感。
1980年,正值中美关系正式建交之际,宋希濂先生赴美求医,此后便长期定居于美国。在子女无微不至的照料下,他安享晚年,直至1993年辞世,享年八十六载。
晚年的宋希濂曾言:“1949年,实乃我人生之巅峰,亦是我命运之转折点。”谈及彼时蒋介石否决的那项计划,宋希濂不禁感叹:“倘若当时我国三十万精锐部队真如计划般撤至缅甸,其后果真是不堪设想。幸而此计划未能成行,否则我与胡宗南必成千古罪人。”
事实上,确实有部分国民党残余势力实施了宋希濂的入缅战略。例如,国民党第八军的237师709团,在团长李国辉的率领下,逾越国境线,成功占领了缅北的石寨村。这支部队在此地安营扎寨,并与当地民众通婚,从而孕育出了后来声名狼藉的金三角地区。
近年来,缅北的电信诈骗问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。然而,近期果敢同盟军的坚决行动,使得那些长期盘踞在缅北的电诈园区终于被彻底清除。
盛达优配官网-全国配资网-短期股票配资-可靠的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